
这是一篇关于中日服装贸易的杂感。
1999年机缘巧合我一个人从北京乘了三天两夜的火车南下广州肇庆去一家日资服装企业实习。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服装加工厂!工人多是附近村镇过来打工的年轻女孩,因为是计件制的工资结算方式,我亲眼看到有女工一边输液打着吊瓶一边还在生产线的缝纫机前赶制服装。
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异,自认没有她们能吃苦耐劳。厂长兼总经理是一位60来岁的日本老人,他一个人支撑这家几百人工厂的技术指导和检品验货。
该企业在当地算是出口创汇的明星企业,很受当地政府的重视。这次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却使我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服装行业的艰辛和枯燥。
2002年开始我就职于一家日本商社的北京事务所,其间负责的多项业务中有一个就是担当在天津合资服装加工厂日常与日本总社的沟通交流和日本来华技术指导的陪同翻译。
当时这个制衣厂的主营业务是来料加工(顾名思义服装生产所需的原辅料均从日本发来,制成成衣后再返销日本)。这类加工型贸易简单说就是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来换取外汇,没有什么更高的附加价值可言。
当时咱们的人工要比日本便宜很多,所以这类业务还有市场(现在情况早已变化)。这是我第二次接触服装贸易,前后近4年的时间,加深了我对中日服装贸易的理解。
近些年随着国内人工成本的上涨,很多传统做中日服装贸易的公司(天津,衡水,高密,南通,广东一带等等这类企业较集中)都经营的比较艰难。
很多原来日本下给中国的订单都转发到了越南等相对人工成本便宜的国家。
我记得很清楚2007年一次我在大连周水子机场候机飞北京,离起飞时间尚早就和陪同的日本客户闲谈起来,他说今后恐怕就很少有机会见面了,我问为什么?
他说要把在华经营的纸箱厂(服装出口包装用)关闭从中国迁往越南,因为那里的人工成本更便宜。这符合商业规律,现在不只是服装更多这类加工贸易型产品的订单也在流向越南。
那边的产品品质在不断提升,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我觉得这侧面也说明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靠出卖廉价劳动力换外汇的时代结束了。
这对个别企业而言可能需要经历一个“阵痛期”,但对国家而言是件好事。我们不能永远靠“卖力气”活着,我们更需要“动脑子”靠智慧活着。
日本本土传统从事服装贸易的公司也有不少已经割舍掉这块业务,比如百年前著名的“关西五绵商”(指当时关西地区对纤维生意形成垄断的五家商社)发展到今日继续从事这个“祖业”的已经寥寥无几。
其中就有我曾经供职过的兼松株式会社,它的“店祖”兼松房治郎先生在一百多年前开创了澳洲羊毛出口日本的贸易先河。
历史值得尊重,成绩需要改写,抱残守缺没有出路,与时俱进才能求生存图发展!
原创文章,作者:小知,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chinichier.com/talks_on_japanesetrade/4242.html